精神分析的诞生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他们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等;而意识的产生是由于大脑的兴奋过程所引起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活动以及相应的生理变化所致;脑功能的异常必然导致行为的异常或变态反应的发生。于是人们把这种以观察人类意识和情绪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称为"科学"。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内省法"(又称自我分析法)是最有成效的一种。它通过让病人自己描述其内心体验来了解病人的症状及发病原因。由于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客观性且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环境因素),因此很快就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之中。1900年法国医生Gustave Poisson首次应用此疗法治愈了因 ⁇ 病引起的抽搐症;1905年美国精神病医师Freud提出了关于人格的概念并指出:个体的人格是由他的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这些经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他强调说:"我们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我们的思想存在","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被整合时才能称之为个人";他还提出要使个人的内在世界得到发展就必须对个体的过去进行考察和研究,即所谓"追溯既往",从而为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这一时期起,西方许多学者相继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人的内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19121920年间出现了大量与P.Ossinson有关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著作:1914年在德国出现了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歇斯底里诊疗手册》;美国著名医学家Carl Benjamins于1930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英国的心理病理学家Sidney Cook也出版了著名的专著——《儿童青少年期疾病的原因与治疗》,其中主要论述的是儿童的发育问题及其治疗方法等问题。
3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欧美国家先后建立起了众多规模较大的医院和心理诊所,它们不仅成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美洲大陆医疗事业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也为后来国际性的心理咨询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期的日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咨询机构和心理医生,但直到60年代末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中国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建立了几家大的综合性医院的神经病学科和心身科门诊,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还很少见诸报刊媒体上。
70年代的初期至中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此时我国的某些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心智理论和认知观点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因而产生了探索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强烈要求。在这种背景条件下,70 年代末期80年代初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逐步形成了几个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组织——北京地区最早出现的心理咨询协会是在1979年的10月1日成立的,随后上海、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