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有一个词叫"偷窥",它还有一个读音是tàn suǒ。这个音译自英文单词stare(盯着看)的词在西方人眼里代表着一种不道德行为——即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他人隐私或私人信息的行为;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关系型社会中,"偷瞄"、"偷听"、"偷偷地观察别人说话和行动"等都属于正常社交活动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对这种行为如此宽容?
其实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源于东西方文化中对于隐私的定义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矛盾与碰撞。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就是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秘密的总称。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个人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但是当一个人被侵害时权利人有权要求侵权者赔偿损失并停止伤害性行为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可以说对个人而言,没有绝对的自由而没有相对的限制的自由,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隐私负责。
其次我们来谈谈如何定义他人的私生活和私密空间
西方的传统文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体性人格特征,并且具有独立于社会的属性,所以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且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每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及相互猜忌的心理状态的出现。于是为了消除人们的怀疑心理,维护彼此间的和谐相处,就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来保证双方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而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别人的生活方式缺乏了解甚至产生误解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一个陌生人突然来到你的家中会感到不安害怕等等情况的发生都说明了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中的互不信任感和互相防范的心态的存在。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常都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以避免引起误会从而破坏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背景导致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出现,而这种价值的评判又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日常交际方式和态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