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1、阿炳的生平简介:
(1)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贫苦艺人之家。1910年入小云亭茶社学唱二胡,1912年开始拉弦子戏(京胡)。1915年在上海参加大中华百合公会演出京剧《白蛇传》,受到好评;后又去杭州演出了昆曲全本《长生殿》;接着又到南京参加了国剧学会;1917年后到上海从事音乐活动及教学工作。1920年与杨荫浏等组织立达乐歌队并任指挥。1922年加入南国实验剧团乐队担任主奏乐器兼吹笛手和领班人之一,并与周淑安合作改编了苏北民间乐曲《拔根芦柴花》为丝竹合奏曲。《良宵》、《光明行》。1930年参加明月歌舞团,同年加入中国职业交响乐团。1931年到香港发展演艺事业。1933年起在香港先后与陈凝秋等人组成"今虞琴社"、"金声演奏组",后入广东汉光歌剧院当演员。抗日战争爆发前返沪定居。1938年至1940年间曾赴重庆等地演唱抗日救亡歌曲。1940年底在上海组建民族管弦乐团体——百代公司管风琴部,兼任该部主任至1945年初解散为止。(以上信息来源:《中国电影艺术词典》)
(2)1937年春应日本侵略军邀请前往东北长春作客居表演。不久即返回祖国继续进行抗战宣传和文化交流的工作。1945年被选为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1946年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院长(1956)、名誉校长(1994)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等多种社会职务。1986年获美国洛杉矶市荣誉市民称号,1987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授予的音乐家证书,1988年荣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学位,1990年又获俄罗斯圣彼德堡市政府颁发的文化功勋奖章,1991年被评为法国巴黎文学艺术最高勋位司令勋章,1993年6月经中宣部和人事部的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文联副主席,1995年7月在澳门逝世于北京。)
2、阿炳的作品特点分析
1)他的作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作品多反映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如《听松》《病中对口占示儿孙》(又名 《对景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气节;《寒春风俗图题诗一首》: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的乐观主义思想感情,《空山鸟语 》: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操;《海青拿天鹅湖随想 曲》:体现了音乐家们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等等。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战斗性,是革命文艺作品的典型之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2)他善于运用各种技巧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他在《二泉印 月》里所塑造的二泉的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用细致的手法刻划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艺人的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