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它认为国家是一个具有内在价值的利益主体;国家的职能主要是提供社会服务(即公共服务),而不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目标。(1) 含义:

(1) 政府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私人行为——一种以增进公众福利为直接目标的特殊的行为方式。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目的在于满足公民的需要并为其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追逐自身的私利或获得收入等物质性收益。二是在于其行为的手段是通过征税等方式对纳税人征收费用,因此必须考虑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以及税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等问题。(2) 在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属于公共问题的范畴:(3)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称为"公",而不称其为"国"(因为它是与一个特定的民族和国家相联系的)。(4) 公用物品和服务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如公路、桥梁等等;(5) 国家的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和整体生活水平;(3)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也是由共同的社会需求决定的;(4) 因此,"公用物品及服务"、"公有财产及资源"、"国有制及其运作过程"都属于公共经济的范围。

2、公共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19世纪初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化,19001930年的100年间,英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了5倍多。1930年以后美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2030年期间美国的制造业工人数量增长了近4倍。同时,伴随产业升级换代而来的还有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结构变化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些都对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30年代的两次世界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人力资本价值观念,人力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传统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受到挑战。

3、发展阶段

从1870年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止被称为早期公共经济学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初期(19世纪末至一战前)里,公共经济学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诸如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上,他们试图通过对劳动力供给量的控制来达到充分就业率的目的,但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导致大量工人和企业主破产倒闭。随后一些学者转向研究工资水平下降的原因,发现是由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从事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的机会大大增加所致,于是便提出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形成了早期的社会保险思想体系。

4、现代公共经济学时代到来

战后,特别是6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进程当中,这不仅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格局的改变,同时也预示着国际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改变。在此情况下,各国都纷纷调整政策取向,加强国内和国际协调合作。此时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特点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