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仗要求

1、上下联字数相等。上句末字(一)与下句首字的音韵须相同或相近;一般讲律诗的上半阕的尾字必须用同一声母的字作结语。如杜甫《登高》中的颔 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第一二两句为同部异调);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其中颈联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每副楹 柱的对偶位置应相对固定不变,不得任意变动。

3、出 对入联要合辙押韵。

4、词性相谐。

5、结构形式一致。

6、句式整齐匀称。

7、修辞手法和谐统一。

8、节奏感强,声调抑扬顿挫有致等。

二、格律特点

(1)双边对应

即上下联在内容及语言风格方面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度,以体现其整体美感和对称平衡的美学效果。例如王安石的诗:《书湖阴先生壁》,前四句为上联,后三句为 下联。《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前三节均为名词,"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皆为形容词和副词搭配使用。)这组词语既体现了作者所看到的北方的自然景色之美 ,又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和高远志向,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2)单边对应

指一副诗词中只有一边是对等的,另一边的意思相反或者相关。这种对应的类型很多,包括绝对式对应 、条件式匹配以及主客式配对三种情况:(1)绝对式对应

就是一对句子之间没有修饰成分上的区别,只是意义范围方面的不同。比如:"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说长江向东流去 。(3)条件式对应

是指在一幅作品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意境或情趣。比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前者描绘的是塞外奇特的风光景象,后者表现的是 边关将士们思乡之情。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种景物虽然都出现在一个画面里 (乌鸦栖于古木之上,寒鸭戏水之侧),但它们分别象征着衰老的岁月和无际的原野。

(4) 主客体式配对

又称主体-对象式的配对方式,指的是在对联中对举的两项事物有共同的主体特征,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则是通过某种客观物象来实现的。比如 :李白《送友人》。该诗的第三层意思是写朋友要去的地方很荒凉,路途又很遥远。第四层的含义则是在暗示朋友的行踪不定。第五层 的寓意在于说明友人不愿离开自己这个伤心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