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佳节。这一习俗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鸡日"。鸡鸣而起居(古时一天分五刻)。在周代,"腊尽春回",立春日正是人们祭祀社稷的日子,也即古代所谓的元旦;到了汉代便将冬至后的第104天称为寒食节,因为这天天气尚冷,故而得名。《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去阳曰‘端’、月穷曰『晦』......是谓嘉平之纪,......号曰中和韶光...是以介眉寿考不忘耳";又云:"正月一日谓之元宵"、"一岁夜分为两宵","元夕于路旁张灯结彩以娱乐众庶”......这些说法都表明了新春伊始的庆贺欢娱之情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和浓郁的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接踵而来的各种民俗事象与年俗相结合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年文化现象,如贴门联、放爆竹等。其中又以写春 联最为普遍且流传甚广。

一 历代文人墨客对春联情有独钟。早在宋代就有文人在诗作中对春联吟咏道 :"千家万户瞳 ⁇ 户,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的初》)。清代诗人孔尚任也有诗句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年容易过新年"(清 · 顾炎武 《玉华宫引》) 。可见人们对春联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给生活带来吉祥如意 ,给国家增添兴旺发达之气。

从现存的一些楹联来看,其内容大多为颂扬国泰平安 、风调雨顺或祈求福运绵长等内容。例如 ;